根據《海南省教育廳關于編制發布2021年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》要求,對我校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質量數據信息進行了采集、統計和分析,現報告如下:
一、學校情況
1.學校概況
海南省??诩紟煂W院創辦于1970年,原名??谑泄I學校,1978年改名為??谑屑脊W校,學校隸屬??谑腥肆Y源和社會保障局,是一所財政全額撥款的公辦職業學校,2002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,2005被確定為高級技工學校,更名為??谑懈呒壖脊W校,2013年被確定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示范學校建設校,2014年經省政府批準掛牌成立海南省??诩紟煂W院,與??谑懈呒壖脊W校合署辦公,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,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,辦學層次有三年制的中級工班、五年制的高級工班,五年制3+2分段培養大專班,六年制預備技師班。2018年被人社部、教育部、財政部授予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。
學?,F有龍華校區和秀英校區兩個校區,占地面積247.19畝,建筑面積67363.57平方米,秀英校區已建成車輛工程系、電氣自動化系、機械工程系、食品與藥品系4個系各單獨1棟教學實訓樓及一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,一個標準運動場,固定資產達2億,其中教學設備總值6629萬元,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108間,其中電子系9間,計算機系14間,電氣系25間,食品系12間,機電系13間,車輛系25間,旅游系10間?,F有校外實習基地41個,每百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29臺,學校多媒體教室使用效率達100%,各專業均建有數字化教學資源庫。
學校內設行政管理機構9個科室,教學輔助機構8個系部除常規學制教育、社會培訓、技能鑒定和推薦就業工作外,還積極承擔??谑熊姷貎捎萌瞬排嘤?、??谑泄珓諉T電子政務培訓、勞動預備制培訓、下崗失業再就業培訓、企業在崗職工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,每年各專業工種培訓人員2500-3000人,已建成海南省電工電子實訓基地、海南省農民工重點培訓基地、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、汽修實訓基地、??谑袆摌I培訓基地,被授予海南省首屆創業人才培訓杰出學校、“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”。
2.學生情況
2021年,學校招生1392人,現有在校生3439人,其中??谏凑?0%,其他市縣生源占40%;學生主要集中在汽車駕駛與維修、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、烹飪、高鐵航空服務專業和計算機專業,五類專業學生數量約占在校生總數的80%。從年齡結構看,學生主要集中在16—19歲,約占學生總數的96%。2021年學生鞏固率為90%,與上年持平。2021年畢業生567人。
3.教師隊伍
學?,F有教師有169人,生師比為20:1。教師由高級講師、講師和助理講師,高級技師、技師和高級工,高級實習指導教師、實習指導教師等組成,其中雙師型教師有127人,占教師總數的75%,兼職教師57人,占教師總數的33.7%;高級職稱教師有49人,占教師總數的30%,;專教師本科以上學歷101人,占教師總數的59.7%;碩士以上學歷占比為3%。
4.設施設備
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629萬元,生均1.93萬元。圖書12.23萬冊,電子圖書1.18萬冊?;凇盎ヂ摼W+”,研發和完善數字資源管理與應用平臺、考核與評價管理平臺、各專業虛擬實訓教學環境,為師生提供便捷、開放的學習環境和交流平臺,實訓實習工位數3150個,生均工位數0.9:1,與上年度相比,學生數量增長較大,圖書數量變化不大。
二、學生發展
1.學生素質
學校堅持立德樹人,秉承“崇德、敬業、勤奮、創新”的校訓,強化學生教育管理,努力讓學生成人成才。堅持育人為本,突出以誠信、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創業教育,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, 發揮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,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、熟練的職業技能、善于創業競爭的高素質勞動者。強化學生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,探索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與方法;注重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、文明禮貌和養成教育,提升學生自我完善的內驅力;重視開展“法律進學?!?,以公民道德和普法教育為重點,加強對學生的法制、交通安全、衛生保健、黃賭毒等知識教育;堅持以活動為載體,組織開展“清明祭英烈”、校園趣味運動會、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,寓教于樂,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。突出鞏固率考核,做好后進學生教育轉化工作,學生精神面貌明顯改善。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教育引領作用,以“推優”發展團員、評先樹優為抓手,在學生中培養典型。
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公共文化基礎課程,開足課時,深化教學改革,實施一體化教學,形成人文教育特色,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。2021年文化課合格率達到了98%,專業技能合格率達96%。學校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,體能測評合格率81%,畢業率100%。
2.在校體驗
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,提高人才培養質量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,以學生為中心,采取項目、情景、案例、任務驅動等教學方式,理論課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,專業課實行工學一體化教學,學生的理論學習滿意度、專業學習滿意度、實習實訓滿意度均超過90%。
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,結合素質提升工程,開展主題教育活動,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,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。支持學生社團建設發展,配備專門的活動室,每年撥付一定的活動經費,購置活動道具、服裝等設施,確保社團活動正常開展。目前,學校有5個校級學生社團,29個系級學生社團,并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,在各項技能大賽和文體活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,活動效果明顯。強化服務理念,做好后勤、安保等服務工作,積極解決師生在學習、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。加大安全監管力度,建設平安校園,未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。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統計,學生對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的滿意度95%,生活滿意度85%,校園安全滿意度90%,畢業生對學校的滿意度96%。
3.資助情況,包括免學費和助學金落實情況、學校對學生的資助情況。
學校根據國家政策和省下達的學生資助計劃指標,對符合條件的學生進行資助,每年每生2000元,對所有報讀學生免除學費,學校另設獎學金,特等獎2000元/年,一等獎1000元/年,二等獎800元/年,三等獎500元/年,勵志獎500元/年,獎勵人數占班級總人數的36%。
4.就業質量,包括分專業就業率、對口就業率、初次就業起薪數據、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及與上一年度相比的變化情況。
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就業,成立“校企合作管理科”專門負責學生的就業推薦工作,學生就業率長年穩定在96%以上,其中汽車運用與維修、電氣自動化、化工制藥、高鐵服務等專業對口就業率達96%以上,其他專業對口就業率達85%,學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為6%,初次就業起薪為2000-3000元,與上一年度相比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初次就業起薪有所提高。
5.職業發展,包括學習能力、崗位適應能力、崗位遷移能力、創新創業能力等。
學校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、崗位適應能力、崗位遷移能力、創新創業能力。開設職業指導課,開展一體化教學,突出實訓技能,注意工學結合、產教融合,個別專業與企業深度掛鉤,采取訂單培養模式,讓學生既熟悉掌握專業課的基本原理,又具備企業所需的專業操作技能,此外通過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、優秀企業進校園等模式,引導學生自主創業,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。
三、質量保障措施
1.專業動態調整,包括專業結構調整,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等。
學校應對自由貿易區(港)建設需求,對專業設置進行動態調整,新開設了航空服務專業、新能源汽車專業、新能源裝備技術、無人機等專業;計算機專業、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、電子應用技術專業、電氣自動化專業進行了結構調整,制定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,加大了專業建設所需的設備和資金投入。
2.教育教學改革,包括學校公共基礎課、專業設置、師資隊伍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、信息化教學、實訓基地、教學資源建設等情況。
在保證文化基礎課應知應會的前提下,學校加大了專業課的學習和實操課的訓練,確保專業課和實操訓練不少于總學時的70%,專業設置根據社企需求開辟了無人機等新專業,教師隊伍根據教學需要采取公開招聘的形式錄用,外聘的教師先試講、試用,合格后才簽訂聘用合同,學校每年選派各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、省級教師培訓學習,并不斷從社會上、企業中選聘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,建立特聘教師崗位,為培養優秀學生打下堅實基礎。以學生為主題,遵循職業成長規律,采用“項目教學、案例教學、場景教學、模擬教學、行為導向教學、生產實習一體化教學”等多種教學模式。為實現學?!靶F蠛献?、工學結合”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礎。信息建設化方面,積極采取互聯網+教育的辦學模式,建立學校信息管理中心,搭建學校校園網、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。在實訓基地、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利用中央專項資金,采取PPP模式建設的化工制藥產教融合實訓樓和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樓(基地)項目2019年底交付使用,項目總投資9000多萬元(含教學設備款3000萬元)。
3.教師培養培訓
學校堅持實施“人才強教“戰略,制定了《??谑懈呒壖脊W校教師管理方案》、《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方案》、《學科帶頭人、骨干教師、名師申報評選考核管理辦法》、《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實施辦法》等相關的政策措施,切實加大青年教師、骨干教師、專業帶頭人培訓力度,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。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技能競賽獲得優異成績。電氣系李江濤、陳榮祥老師指導學生參加2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獲團體三等獎;食品系王國寧老師獲得“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”榮譽稱號;體育教師楊洋、陳光林等參加海南賽區籃球選拔賽一等獎。選派參加各級各類培訓,如2021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、椰城職教大講堂、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師專題培訓、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師培訓、全省中等職業學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等,累計309人次。
4.規范管理情況
學校根據各項工作的需要建立了齊全、規范的八大類管理規章制度。分別是《??谑懈呒壖脊W校管理制度匯編》、《崗位設置和管理方案》等行政管理制度;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實施意見》等黨政管理制度;《教學管理制度》、《教職工進修學習管理制度》等教學管理制度;《學生手冊》、《學生月操行量化管理方案》等學生管理制度;《學校固定資產管理制度》、《學校財務預算管理規定》等財務和預算管理制度;《校園治安管理條例》、《預防和處理校園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預案》等安全管理制度;《理論課、實習課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管理制度》等教學質量監督制度;《教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》等工會制度。制度建立后,學校采取多種有效措施,確保制度得到嚴格執行。(1)學校按照課程計劃、課程標準開展教學工作,開齊課程,開足課時;(2)學校嚴格執行“收支兩條線”的管理辦法,認真按照財務管理制度及有關規定,加強學校的財務管理工作,同時逐年進行修改并完善單位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、規定和辦法;(3)學校加強教學常規管理,努力打造工作學習化、學習工作化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,穩步提高教師業務水平;學校每天安排值班人員到校園及周邊巡查違紀學生,經過努力,學生各種違紀現象大大減少;(4)學校組織學生進行防震減災演練,組織教師參加消防安全知識培訓,加強校警等保安人員培訓等。各部門嚴格按照學校規章制度進行管理,提高了管理質量和效率。學校自建校以來,沒有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,在科研管理方面,嚴格按照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有關要求認真把關,提升科研水平,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有了更好的發展。
四、校企合作
1.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
學校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以服務就業為宗旨,建立完善就業管理制度,構建了學生就業服務體系,定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了走訪,通過座談會、問卷調查等方式,調研企業對畢業生質量的總體評價、畢業生對企業和學校的滿意度,并根據調研結果針對性的不斷完善畢業生跟蹤服務工作,對相關問題逐一進行反饋和整改,得到廣大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好評。
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,與海南日立電梯有限公司、??诘涝促Q易有限公司、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、海南星海灣豪生大酒店、海南金盤電氣有限公司、海南民生燃氣管道有限公司、海南有線電視發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,簽訂定點招聘單位和校企合作協議;組織了海南金盤電氣有限公司、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、山內精密電子(深圳)有限公司、三亞微愛攝影美學館、海航新國賓館、海南一汽海馬有限公司、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、海南通用三洋藥業有限公司、上海昂泰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、??诿駝摽萍加邢薰镜裙镜默F場招聘會。
經過努力,我校校企合作的效果非常顯著,主要體現在:1、學校受益:校企合作符合中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,有利于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。(1)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分擔教育投入;(2)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組建優秀教學團隊;(3)校企合作有助于學校教學改革;(4)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。2、企業受益:校企合作符合企業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,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。(1)校企合作有助于企業降低招工、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;(2)校企合作有助于擴大企業品牌的影響。3、學生受益:校企合作符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,促進學生就業,有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。(1)校企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;(2)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就業創業。
2.學生實習情況
為做好2021年的畢業生就業實習工作,學校組織了32場就業招聘會,開展16次以就業形勢、就業觀念、職業生涯為內容的職業指導活動;組織相關科室及系部走訪了海南日立電梯公司、海南鑫碧海安全玻璃工業有限公司、海南寶通實業有限公司、海南車喜喜洗車服務有限公司、山內精密設備有限公司、新李英玻璃有限公司、風向標教學設備有限公司、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、格力電器有限公司等企業,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和學生工作環境,探討開展校企合作模式。目前共錄用531名學生到到省內外24家企業實習,畢業生就業率94%,為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工作提供了保障。
3.集團化辦學情況
我校是??谑泄I職業教育集團龍頭校,集團化辦學成效不顯著。
五、社會貢獻
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,以就業為導向,不斷深化改革,大膽創新,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,同時將學校的發展置于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,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,立足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,培養現代高技能型人才。學校以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,加強校企合作,深化教學改革,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,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,增強社會服務能力,辦學49年來,為海南省培養了2萬多名優秀技能人才,不少畢業生已成為行業骨干和精英;為社會培訓人員4萬多人次,培訓農民工近3000人次,技能鑒定1.6萬人次,為海南技能人才培養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出了較大貢獻。
六、舉辦者履責
1.經費情況
2021年我校經費收入總額為9014.07萬元,其中財政基本支出撥款5446.23萬元;2021年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央專項資金1786.38萬元;學生資助補助中央、省級專項資金608.45萬元、省級教育發展專項資金12萬元,就業和三支一扶中央專項補助資金675萬元,市級項目專項建設資金97.68萬元,上年結轉為388.33萬元。主要項目資金使用情況:
1) 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央專項資金1786.38萬元,其中 1582.78萬元用于學校實訓場地建設、實訓設備采購,200萬元用于校園文化建設,3.60萬元用于國家級教師培訓。
2)就業專項資金675萬元,用于學校實訓設備采購。
3)學生資助補助中央經費608.45萬元,其中國家助學金37.58萬元,優秀學生獎學金6.4萬元,免學費補助564.47萬元。
2.政策措施
學校十分重視辦學自主權,嚴格依法辦學、依法治校,認真貫徹執行《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同事》(國發[2019]4號)文件,規范辦學,不斷制訂和完善學校各項規章管理制度,制訂學校公開 招聘教師的實施方案,落實教師編制,根據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,聘用緊缺專業的拔尖人才,提高專業學科的整體能力,提升學校辦學水平,合理制訂工作規劃和工作重點,為學校的發展指定了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。
七、特色創新
2014年學校被教育部、人社部、財政部授予“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?!苯ㄔO校,在示范校建設期間,我校設立了3個重點建設專業和2個特色項目建設案例,現將其中2個案例展示如下,以反應我校的發展特色和主要創新點:
案例一、建設“教、學、研、產、培、鑒、賽、轉、創”多位一體的高質量實訓基地。
我院烹飪專業以建設省內一流、國內領先的實訓基地為目標,規劃設計各類烹飪實訓中心。
實訓基地面積總計1470平方米,投入設備設施資金約1000萬元,在設備選型與布局上突出了以實訓教學為中心,兼顧生產與技能鑒定、培訓服務的特色,打造集實訓教學、資源共享、生產性實習、文化傳承、社會培訓、資格認證、大賽承辦、科研創新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、高質量烹飪實訓中心。
實訓中心全面配備智能錄播系統,實時定位教師演示、學生操作,并進行無隙錄制及實時導播,完整再現、反饋教學實景,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的培養與訓練,實現一體化教學及高效課堂。錄播監控系統同時提升實現對技能鑒定、社會培訓、技能大賽等全過程的高質量監管。
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,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,積極開展應用研究、技術開發等產學結合活動,實現工學交替,產教融合。與海南省錦稻園食品有限公司合作,組織學生參與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(粽子)、中秋節(瓊式月餅)產教融合教學活動,使學生的學習作品轉化成真正可流通銷售的產品。學生在源自企業現實,又經過典型化的“做中學”環境中學習,知識技能掌握更為扎實,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。
同時,實訓中心建設根植瓊菜發源地的肥沃土壤,助力打造成為“瓊菜廚師的搖籃”。教師依托實訓基地先進設備積極參與??诨鹕绞巢牟似费邪l小組,研發出以“竹筒小黃牛”、“黃皮燒美安牛”為主料的共計10多道創新菜品,并迅速在??谑袃韧茝V,受到業內一致好評。
充分利用實訓基地資源優勢,開展各類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及技能認定。承擔社會各種技術(崗位)培訓、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、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工作。根據《海南省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方案的通知》文件精神及地域經濟發展人才的需求,充分發揮實訓基地資源優勢,系部與多家企業簽訂了多個職業工種、多個技能等級的企業新型學徒培養協議,根據企業生產及學徒實際情況、企業的培養要求和目標,依據國家職業技能資格標準,精心設計了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,建立健全與新型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、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等,著力打造出??谑衅髽I新型學徒制培訓班的樣板班,培養出更多南海工匠式的企業新型學徒,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。
案例二:深化“校企結合、工作導向”的人才培養模式,提升“工學結合一體化”教學改革成效
車輛工程系通過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教學實施,遵循“學中做、做中學”理念,結合實際,不斷調整、完善教學計劃,在課時安排中,結合本專業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,在人才培養方案框架指導下,我們努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動手能力,增強實際工作的適應性、為從事相關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,并保證學生能夠具有直接頂崗的能力。2019年12月,學校通過引企入校模式,與海南鑫豹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共建協議,基地設在秀英校區高訓基地一樓,面積約2100平米,一方面作為企業面對社會的汽車維修廠,另一方面主要作為我校高級工班、預備技師班的教學、實習、實訓基地;依據雙方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,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承擔教學、實踐指導工作。通過一年的合作共建,較好地促進了本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,也較好地提升了該專業“工學結合一體化”教學改革成效。
八、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
在人才培養方向存在以下兩個問題:一、學校層面無法保障高技能人才(高級技師)的待遇,現行工資制度對高級技師崗位的設置比例不合理,我校培養的部分高級技師無法兌現相應的工資;二、受高級職稱職數比例的限制,無法引進高級講師等拔尖人才;三、職業技能提升活動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方(學校)的支持力度不大,其主要原因是相關職能部門因循守舊,不深入調研,不及時制訂,出臺相關培養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的政策文件,改進措施建議引進高級職稱以上人才不收單位職數限制,培養的高技能人才(高級技師、技師)在事業單位不限比例,兌現相應的工資待遇。